品途公司志(id:e-qika) 作者:艾薇
在商业地产资本狂潮退却,行业洗牌加剧,众多玩家紧急收缩市场之际,良助地产正悄然构思自己的牌路和打法:不碰“撮合交易”市场的蛋糕,转而要做第三方,为整个行业提供信息化服务。
“目前整个商业地产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:信息化基础很薄弱,对用户的管理模式落后且原始。”良助地产联合创始人顾星表示,目前整个行业信息化程度基本为零。很多客户看完房之后,业主和资产运营方完全得不到反馈信息:租赁的概率、变化率等所有数据都是空白。
顾星称,在商业地产租赁这个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市场中,只有很少的一拨专业从业者,方式很传统,没有现代化工具帮助他们解决问题,而良助想做的,正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信息化平台,来深度服务这个行业。
定位: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
据悉,一个完整的租赁流程中,对于经纪人或代理行来说,找到有需求的客户仅仅是一个开端。找到客户之后,工作才真正开始:需要找到市面上符合客户条件的写字楼,然后带客户去看,去挑选,看到合适的再谈价格,再依次谈完各种条款,最终交易才算完成。
顾星告诉品途,商业地产行业的交易与普通住宅交易不同,是三方流程,80%~90%是代理行在撮合交易。相较住宅市场,商业地产的经纪人数量少,专业性不强。
“单就获客这一个环节,做sem(搜索竞价)的公司都可以做。但是后期的专业性环节,市场上能做的人不多。例如做业主控制管理,事实性和准确性都很难保证。”顾星说,“因此良助的定位是做一个面向全行业的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,这个平台经纪人可以用,业主也可以用,帮助多方实现信息撮合。良助不会将获客作为盈利点,而是重点去做后期的信息化环节。”
按照良助的逻辑,这种信息化服务给经纪人和业主双方带来的价值均是直观的。
从经纪人层面,在给客户找楼的过程中存在着遗漏问题,进而可能导致丢单的风险。如果出现一个平台,能找到市场上所有符合客户筛选条件的楼盘,则大大提升了交易成功率。
从业主层面,由于经常面对很多经纪人,业主一天要接很多个询问电话。如果经纪人可以通过一个平台查询到业主手中楼盘平米、租期等具体信息,将轻松解决这些问题。
盈利模式:软件+大数据报告+租后服务
“最初的出发点是做一个第三方服务机构,为行业的业主和经纪人服务,我们自身不做撮合交易。”顾星表示,良助并不希望通过促成交易产生主要盈利点,因为做撮合交易,无论跟行业的哪个环节都是有一定利益冲突的。良助的盈利点将主要集中在软件使用、行业宏观报告以及企业租后服务市场。
首先,软件使用是面向全行业的,目前向经纪人和业主开放,下一步将会对企业开放租户。租户将直接面向房源,自主选择找经纪人还是找业主。
然后,通过软件的使用会产生一些数据,系统通过大数据的运算,将生成行业中一些宏观报告,这些报告对于楼市的交易和证券化将起到指导性作用。
紧接着,面向企业的租后服务,则是更为广阔的一个市场。除了帮助企业做好选址,良助还将针对性的面向业主和企业的需求提供衍生服务。
“例如以前写字楼里企业的订水业务都是分散的,因为每家需求不一,难以统计,业主想统一管理也很难入手。如果业主使用了良助的平台系统,所有企业的水电费都可以在上面缴纳,可以直接在平台上下单订水,并享受送货上门。对于企业来说,更加便利;对于业主来说,以前很多水务公司难以管控,现在专门找到1~2个人就可以服务整个楼,所有的水务公司想开展业务都需要先和业主分成,从而给业主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。”顾星说。
送水如是,快递、送餐亦如是,所有涉及服务入驻企业的部分,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新的增值点。
“业主需要的是资产增值,这比单纯依靠租金上涨带来的价值要大得多。”顾星对品途说。
难点:教育用户和梳理行业模型
顾星告诉品途,在研发服务于业主的信息化管理工具的过程中,良助在培育用户市场方面着实下了一番工夫,“我们努力在做行业信息层面的交互,但有的业主认为会存在安全隐患,不愿意共享个人的一些数据。”
顾星表示,如果是单纯为了变现,可以只去卖软件,难度还小得多。但这样一来,即便是把软件铺满整栋写字楼,行业信息还是被阻断的,无法联动,没什么意义。所以现在良助做的事是慢慢教育用户,培育市场,先把用户引流到平台上来,早期做一些免费促交易的信息化工具,再慢慢涉及租户管理乃至整个交易流程管理,做一些付费的版本。当后期整个市场由平台撮合产生的交易额足够大的时候,再收取软件使用费。
“我们不会对没有效果的服务随意收费;而是我先对你有帮助,让你产生价值,再去收取服务费用。”
顾星认为,项目的难度不在技术层面,而在于整个行业模型的梳理程度。首先要求对行业非常了解,熟悉整个流程,这是初期进入行业的优势。然后随着项目的开展,数据频繁交互,随着数据的积累,逐渐形成护城河。
“只要时间线不断,就没什么问题。我们准备先主打北上广深市场,再去扩展二三线城市。事实上,二三线城市由于商业地产行业的专业从业者少,对于工具的依赖性更强。商业模式的复制和推广不是大的难题。对于我们来说,关键在于能不能卡住早期的时间节点。”
前景:为商业地产证券化铺路
“现在商业地产行业的经纪人,很多对所属城市的存量房情况并不了解。至于未来会有多少增量,哪些楼的价值曲线会上升,更是不清楚,因为没有数据基础。”顾星表示,良助目前想构建的,正是权威的行业数据。在信息化基础之上,去做数据分析,拿出行业报告,从而对未来走势作出预判,给投资人以专业化建议,为商业地产证券化打下基础,最终提升整个产业的专业度。
顾星认为,从美国的商业地产模式,大概可以预测出国内同类市场的发展趋势。目前美国商业地产行业已经非常成熟,在线工具的使用非常普遍,因此商业地产数据很充实。和我国当前情况截然不同的是,美国的商业地产经纪人走向高度专业化和职业化:一个经纪人,几十年就负责几幢楼,但凡涉及到这几幢楼的交易,只能通过这一个经纪人。
“我们之前拿到了100万的天使轮,现在想继续追加500万左右的融资,把产品优化一下,就要重点去铺市场了。”顾星告诉品途,现在公司的方向很明确,拿到下一笔融资后,将快速扩张:先把北京所有写字楼地毯式铺一遍,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实时数据,实现基本信息的交互沟通。再往下就是提供各种丰富多样的功能,和用户进行直接合作以及深度绑定。
“一个交易流程长到半年至一年,中间产生的多次交互全都会被平台记录。抛开数据的分析价值不说,从用户层面来看,由于留下了数据,转换平台的成本很高,只要平台不出现大的问题,这些用户基本都会留下来。”
顾星表示,现在的都市人群待在写字楼的时间比在家还要多,但商业地产的整合度明显弱于普通住宅。这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。
“商业地产圈子里有两拨人,一拨人是没想到可以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这么玩,另一拨人觉得我们现在去做这个太早了。但如果我们不是从早期开始磨合到现在,直到出现清晰的商业模型,当‘战火’烧起来的时候,我们是没有优势的。拼资本不见得拼得过,融资能力也不如别人,但我们的优势在于刚好卡到行业的这个点,而且在时间上占优,壁垒一旦建立起来,我们就掌握了话语权。”顾星的陈述中,满是昂扬的斗志。